成唯識論卷01.001 AI白话翻译 及笔记
No. 1585 [cf. Nos. 1586, 1587]
成唯識論卷第一
護法等菩薩造
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
稽首唯識性,滿分清淨者。
我今釋彼說,利樂諸有情。
今造此論,為於二空有迷謬者生正解故。
生解為斷二重障故,由我法執二障具生,若證二空彼障隨斷。
斷障為得二勝果故,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,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。
又為開示謬執我法迷唯識者,令達二空,於唯識理如實知故。
復有迷謬唯識理者,或執外境如識非無、或執內識如境非有、或執諸識用別體同、或執離心無別心所,為遮此等種種異執,令於唯識深妙理中得如實解,故作斯論。
若唯有識,云何世間及諸聖教說有我法?
頌曰:
1由假說我法,有種種相轉,彼依識所變,此能變唯三,
2謂異熟思量,及了別境識。
AI翻译:
敬禮唯識的本性,圓滿清淨的佛陀。
我現在要解釋他的教說,為了利益一切眾生。
我現在要寫這部論,是為了讓那些對「二空」(我空、法空)感到迷惑的人,能夠產生正確的理解。
產生正確的理解,是為了斷除「二重障」(煩惱障、所知障)。
因為執著於「我」和「法」,就會產生這兩種障礙。
如果證悟了「二空」,這些障礙就會隨之斷除。
斷除障礙,是為了得到兩種殊勝的結果:
斷除導致生死輪迴的煩惱障,就能證悟真正的解脫;
斷除障礙理解的所知障,就能得到大菩提(無上智慧)。
此外,也是為了開示那些錯誤執著於「我」和「法」,而對唯識道理感到迷惑的人,讓他們能夠通達「二空」,對唯識的道理產生如實的了解。
還有一些對唯識道理感到迷惑的人,
他們或者執著外在的境界如同內在的意識一樣真實存在,
或者執著內在的意識如同外在的境界一樣虛幻不存在,
或者執著各種不同的意識作用不同但本體相同,
或者執著離開了心就沒有其他的心所。
為了破除這些種種不同的執著,讓他們在唯識深奧微妙的道理中得到如實的理解,所以我寫了這部論。
如果只有意識存在,那麼世間和佛陀的教導中,為什麼會說有「我」和「法」呢?
偈頌說:
1.「我」和「法」只是假借的說法,它們會隨著各種不同的現象而轉變。
它們所依據的是意識所變現出來的。而能夠變現這些現象的,只有三種:
2.異熟識、思量識、了別境識。
AI总结:
簡單來說,這段經文說明了《成唯識論》的寫作目的,以及唯識學的核心概念。
寫作目的:
o幫助人們正確理解「二空」(我空、法空)。
o斷除「二重障」(煩惱障、所知障)。
o證悟「二勝果」(真解脫、大菩提)。
o破除對唯識道理的各種錯誤執著。
核心概念:
o「唯識」:一切現象都是意識的變現。
o「二空」:我空,法空。
o「三能變」:異熟識、思量識、了別境識。
希望以上解釋對您有幫助。
笔记(20250403,笔记和上面的翻译未必有很大的关系,只是想到什么记什么):
提到唯识,有一种误解,会有人认为唯识最后将世界的真实归到识上,到底还是有一个恒常心。其实这个心、这个根本的识,也是缘起的,并非常物,唯识论后面会有非常具体的分析。
令外,关于烦恼的理解。
从烦恼上说,烦恼和轮回有着几乎完全一致的构成。
我们说轮回、六道等,在当今世界的物理学等语境中,是不能理解也难以接受的。其实佛教根本不认为有一个灵魂在转世,也不认为有一个记忆体在六道里附着在不同的身体上发展变化(但这里有比较微妙的一面,因为人们通常说的这个记忆的载体,尽管人们不能描述它是什么,人们还是会认为,这个东西是有价值的,因为它真的是属于“我”的,有没有在其次,认为它是“我的”或者它是“我”,这才是问题的关键)。
但首先,不必计较那些你所想象的轮回和六道是什么,你只要看到眼前的烦恼,因为这是要走向那个你所要寻找的根本“我”的必经之路。
举一个简简单单的例子:某一天,我看到一条短信,短信的内容是:好的。我因此想到对方发这条短信时,内心是敷衍的,甚至有一种不悦和不耐烦,我便觉得此人甚是讨厌。
这可以说是一个细小的烦恼,想必是人人都有的体验。
想必你也知道,这样的判断是多么主观多么不靠谱,但在那一刻,你坚信自己的判断,并在头脑中以种种画面、往事、虚构去论证它的真实。
于是,一个小时过去了,你终究不能证明它的真实,同时,你无法否定它的虚假。
这个形同无物的念头,牢牢绑住了你,这可谓绑缚。你如果能从这绑缚中松动脱身,就可以说是解脱。
想想这样的场景,是怎么发生的,它从一个你无法抓住的转化开始,从看到“好的”二字时,你听到这两个字从那个人嘴里说出来,你听见他的声音,其实他在现实中从未和你说过这两个字,但你听到了他的声音。
不要再往后走,再往前走,看到那两个字时,听到那两个字的声音前,你已经调动了一整个场景,这个场景并没有真实发生。你看见他正坐在办公桌前,或者他正在和同事闲聊。你根本无法求证这个念头是否真实。因为它已经快速发生并消失,并推动了下一个想象。
还是那样的策略,你不要往后推,再往前推,你想象的那个场景,比如你的上一条信息是:晚上一起吃饭吧。你在等待回信的过程中,那些场景就已经在你的头脑中发生了。
……
现在,我们把这样的思路转换到一个更真实的场景中,你和同事正面对面交谈,你让同事帮你打印一份文件,同事很忙,他说好的。下一刻,你开始等待他开始进行打印的操作,你听到“好的”时,你知道他就要准备开始打印了。你甚至都忘了你还没给他传文件。
这种细微的时刻,甚至称不上有什么烦恼。
但是在这个过程里,你发现了吗,有一次“生灭”,有更多次你未曾觉察的“生灭”,每一个生灭里,你都轻轻地快速地稳固地抓住了一个什么东西。
你要时刻地知道,你抓住了一个什么东西。因为这些原因无止境地推演下去,你会发现你抓的是一个你非常不想要的东西,但你扔不掉了,因为前面那个抓取的链锁已经把你缠得死死的。你不知道从哪里去解开它的。